

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,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。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顺势给人体补充适量阳气,为秋冬养阴做准备,并储备更多阳气,令人体阳气充足,至冬季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,能最大限度地祛风祛寒,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,俗话说,春夏养阳君可知,秋冬季节当养阴。中医认为冬病夏治的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,在于寒邪强盛和阳气受损。夏治指夏至后三伏天期间通过中医传统方法生发阳气,通过培本固元,以驱散至夏未退之寒邪,恢复阴阳的平衡。

1.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,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是战胜疾病的法宝。心情紧张、过度思虑和压力过大,都可损伤脾胃,脾胃运化失常,水谷不化精微,造成水湿内停,引发一系列疾病。常言说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”。但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,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,就应该减少运动量,时间以半个小时之内为宜。防湿、祛湿的最佳运动方式是“微动四极”,也就是轻微的活动四肢,使身体的阳气慢慢恢复,湿气逐渐散去。不可运动量过大,以防大汗后气随汗脱。选择运动项目时,夏天不提倡进行剧烈的户外运动,比如爬山、跑步、游泳、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。户外运动时,要准备好防暑药品,如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。3.注意饮食调护中医主张“以通为用,以通为补”,疏通六腑,畅达气机,升清降浊。所以一年当中,在夏至后、入秋之前,都不宜过补。夏季食欲减退,脾胃功能较为迟钝,所以不可过食肥甘厚腻以及滋补之物,否则会影响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。可以选择绿豆、薏米、蔬菜、瓜果等清心防暑、滋阴生津之品。另外,还要避免大量饮酒,过量饮酒,否则会助湿生热,湿热内停,滋腻碍胃,脾胃运化不及,又可造成水湿的停留。夏季暑湿之气较重,应注意清热解暑祛湿,防患于未然。可以早晨喝一杯蜂蜜水,中午炒菜可吃些炒山药、百合,凉拌银耳等,晚上可食用刀豆、白扁豆与白米煮粥,或赤小豆、粳米、白砂糖适量煮粥。绿豆粥也可食用。总之,一日三餐,不要忘记祛湿。1、艾灸:消暑排湿,健脾胃,温补肾阳,提高免疫力—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灸之。


3.熏蒸:净血排毒、清毒杀菌、清除疲劳,促进机体新陈代谢。

4.穴位贴敷:三伏贴是用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,通过对穴位刺激达到疏通经络、调理脏腑的目的。是结合了针灸和中药的理论,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达到疏通经络、调理脏腑的目的的。主要治疗:呼吸系统,脾胃虚弱,免疫力低下,风湿骨病等。
